相遇伊犁:赛里木湖+那拉提+独库公路7天6晚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征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节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再次踏上新疆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展开具有深远意义的考察调研。此次新疆之行,绝非一次简单的行程,而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擘画,是深入一线、体察实情的生动实践,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奋进号角。其目的深远,影响重大,必将对新疆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疆篇章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疆之行,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维、深厚的人民情怀和清晰的治理方略,其主要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彰显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巩固边疆长治久安的基石。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总书记在关键时刻亲临新疆,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深切关怀,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此行向全疆乃至全国、全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号:党中央始终将新疆的发展和稳定置于心头、摆在案头,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确保祖国西北战略屏障固若金汤。这是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和有力践行,旨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励全疆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不断夯实党在新疆的执政根基,确保新疆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2.深入调研指导,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新疆也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书记深入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考察园区、企业、社区、博物馆等,与各族干部群众、专家学者亲切交流,旨在实地了解新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展情况,精准掌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面对面听取汇报、心贴心交流互动,总书记为新疆如何更好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如何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课题,进行现场指导,提出明确要求。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工作方法,旨在为新疆找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点和发力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努力走出一条体现新疆特色、惠及各族群众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总书记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亲身感受新疆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落地生根。考察中,总书记关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场景,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此行旨在通过领袖的率先垂范,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4.关心保障和改善民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新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书记始终牵挂新疆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此次考察,民生改善必然是关注的重点领域。无论是察看安居富民工程,还是关心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实事的落实情况,都体现了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其目的在于推动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领域,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新疆社会稳定的民心基础。
5.考察文化传承与保护,强调增强认同凝心聚力。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地区,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总书记考察文博单位,关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旨在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理解,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新疆的长治久安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6.指导主题教育深入开展,锤炼过硬干部队伍。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总书记亲临新疆,也是对新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一次现场指导和有力鞭策。其目的在于推动新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不断把主题教育引向深入,加强党的建设,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新疆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总书记的新疆之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产生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发展影响和精神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1.政治引领效应: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工作的前进方向,凝聚了奋进力量。 总书记的考察调研和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新疆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行程结束后,新疆乃至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这极大地统一了全区上下乃至全国对口支援省市的思想和行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新疆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更强的信心。这种强大的政治引领力,必将转化为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巨大物质力量,确保新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行稳致远。
2.发展赋能效应: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擘画了崭新蓝图。 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新指示,为新疆的发展指明了重点领域和实现路径。例如,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强调,将推动新疆更深层次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将助力新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将激发新疆的内生增长动力。这些精准的“点穴”和战略擘画,如同为新疆高质量发展安装了“加速器”,必将吸引更多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向新疆集聚,推动新疆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3.团结凝聚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大团结,巩固了社会稳定根基。 总书记身体力行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榜样。他所到之处,与各族群众亲切互动的场景,通过媒体传播,温暖和激励了无数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召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效挫败了各种分裂势力和错误思潮的图谋。各族干部群众从总书记的关怀中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加深化,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空前增强,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了最牢固的人心基础。
4.民生改善效应: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质。 总书记对民生福祉的殷切关注,促使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地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可以预见,新疆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一系列针对性的惠民工程将加速实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更有效的解决。这将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从而凝聚起共建美好新疆、共享发展成果的强大合力。
5.精神激励效应:鼓舞了全区干部群众的斗志,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 总书记的到来,是对新疆各项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奋战在天山南北各族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大家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感受到了党中央的信任与重托,激发了“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豪情壮志。这种精神激励,将转化为各级干部担当作为、锐意进取的实干作风,转化为各族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为新疆的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浓厚氛围。
6.国际传播效应: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形象。 总书记的新疆之行及其相关报道,通过国内外媒体的广泛传播,向国际社会生动展现了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人民生活改善、文化繁荣发展的真实新疆。这是对西方一些势力炮制涉疆谎言、进行污名化攻击的最有力回击。它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理新疆的成功实践,看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有助于国际社会正确认识新疆,为我国开展涉疆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疆之行,是一次高举旗帜、指引方向之行,是一次凝心聚力、开拓新局之行。其深远目的和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并将继续深刻体现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在各族群众日益美好的生活中,体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各族人民必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为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疆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